太康元年(公元280年)正月,长江之上战船云集,西晋龙骧将军王濬率领的巴蜀水军正顺流而下。而在千里之外的江陵城中,一位年近六旬的老者正站在军事地图前,眉头紧锁。他就是西晋镇南大将军杜预,此刻正肩负着从荆州方向直捣东吴心脏的重任。
“将军,王濬水军已过巫峡,正向我们靠近。”副将周奇入内禀报。
杜预微微颔首,目光仍停留在标注着“乐乡”的江防要地上。他身材微胖,不似寻常武将那般威猛,一双眼睛却闪烁着不同寻常的睿智光芒。这位被朝中同僚戏称为“杜武库”的将军,胸中藏着的不仅是兵甲韬略,更有经史典籍、律历算法。
“传令各军,按原定计划,分兵进发。”杜预声音平和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。
帐下几位将领面面相觑,终于有位年轻将领忍不住开口:“大将军,我军兵力分散,若吴军集中来袭,恐被各个击破。不如等王濬水军抵达,合力一处,更为稳妥。”
展开剩余86%杜预捋须轻笑:“东吴倚仗长江天险,布防严密。我军分兵,正可迷惑敌人,使其不知我主攻方向。兵法云:‘形人而我无形’,此之谓也。”
他走到沙盘前,手指轻点几处要害:“我军兵分六路,同时进发。吴军防线漫长,必顾此失彼。待其调动失措,我便可乘虚而入。”
众将恍然大悟,纷纷领命而去。
杜预独留帐中,从案几上拿起一封密信。这是他从京城洛阳出发前,挚友、中书令张华所写:“元凯(杜预字)兄,此番南征,朝中非议甚多。皆言兄文士出身,不谙军事。望兄慎之重之,莫负陛下所托。”
他轻叹一声,将信纸置于烛火之上。火光跳跃间,二十年前的往事浮上心头。
那是咸宁四年(公元278年)的冬天,时任度支尚书的杜预奉命巡视边境。在荆州一带,他亲眼目睹了吴军不断越境骚扰,百姓流离失所。当地守军士气低落,将领们互相推诿,不思进取。
一日傍晚,杜预登上江陵城楼,遥望对岸吴军旗帜。江风凛冽,吹动他已然斑白的鬓发。
“将军,天寒,请回吧。”随从劝道。
杜预却久久伫立,忽然吟诵起屈原的《国殇》:“‘带长剑兮挟秦弓,首身离兮心不惩’!楚地英魂,千年不灭。今我大晋若不能一统天下,使百姓免于战乱,何颜面对先贤?”
那一刻,他心中已立下誓言:有生之年,必见南北一统。
回到洛阳后,杜预连上三道奏疏,详细分析伐吴的战略部署。然而朝廷反对声浪高涨,以贾充为首的重臣们认为时机未到。唯有张华等少数人支持他的主张。
直到去年十一月,晋武帝终于下定决心伐吴。杜预被任命为镇南大将军,都督荆州诸军事,成为南征的三大主帅之一。
“大将军!”亲兵的呼唤将杜预从回忆中拉回,“前锋已准备就绪,是否按计划夜袭乐乡?”
杜预神色一凛:“传令,即刻出发。”
当夜,杜预亲率精兵,乘着夜色掩护,直扑乐乡。与此同时,他派参军管定等人率奇兵翻越险峻山路,迂回到乐乡后方,在巴山一带点燃烽火,遍插旗帜,造成晋军已占据制高点的假象。
镇守乐乡的吴军都督孙歆大惊失色,急忙调兵防御正面,却不知杜预已派精锐绕至其后。
次日黎明,浓雾弥漫长江两岸。杜预主力与王濬水军配合,对乐乡形成合围。吴军惊慌失措,阵营大乱。混战中,杜预部将周旨率领八百勇士,乘轻舟悄无声息地潜入吴军大营。
孙歆正在帐中指挥,忽闻营寨后方杀声震天,还以为是晋军小股部队骚扰,怒道:“江北来的蝼蚁,也敢撼树?”
话音未落,周旨已率兵杀到帐前。孙歆措手不及,当场被擒。
乐乡大捷的消息传回,晋军士气大振。杜预却不急于庆功,立即召集众将。
“乐乡已下,江陵门户洞开。我军当乘胜追击,不可给敌人喘息之机。”
众将踊跃请战,唯有老将樊显面露忧色:“大将军,江陵城防坚固,粮草充足。若强攻不下,恐损我军锐气。”
杜预笑道:“江陵虽固,其心已乱。孙歆被擒,吴军胆寒。此时不强攻,更待何时?”
他随即下令,分兵合围江陵,同时派兵攻取周边要地,切断江陵外援。
就在大军开拔前,杜预却独自来到江边,远眺对岸的江陵城。江水滔滔,奔流不息。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注释《左传》,在“烛之武退秦师”一节旁写下:“用兵之道,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。”
“将军为何独自在此?”不知何时,周旨已来到他身后。
杜预没有回头,轻声道:“我在想,这一战之后,又有多少家庭将失去儿子、丈夫、父亲。”
周旨沉默片刻,道:“将军仁心。但天下分裂已久,若非以战止战,何来长治久安?”
杜预点头:“正是此理。故而此战,务必速胜,减少伤亡。”
五日后,晋军包围江陵。杜预采用围三阙一之策,故意留出北门不围,却在北门外设下伏兵。守城吴军果然中计,试图从北门突围,结果遭到毁灭性打击。
江陵城破之时,杜预严令禁止扰民,保全城中百姓。降卒愿回家者,发给路费;愿留者,编入军中。荆州各地闻讯,纷纷归降。
然而就在此时,朝中却传来暂停进军的诏令。原来以贾充为首的反对派以“暑疫将至,不如来冬再举”为由,劝说晋武帝暂缓进攻。
军帐中,众将得知消息,群情激愤。
“大将军,我军连战连连,士气正盛。若此时停兵,给东吴喘息之机,前功尽弃啊!”周旨激动地说。
樊显也道:“朝中诸公远离战场,不知实情。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!”
杜预沉吟良久,缓缓起身:“我当亲写奏章,陈明利害。”
他走到案前,提笔疾书,写下了流传后世的名言:“今兵威已振,譬如破竹,数节之后,皆迎刃而解。”
奏章送出后,杜预不顾诏令,毅然下令继续进军。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,晋军果然如破竹之势,连克荆州、湘州各地,所向披靡。
与此同时,王濬水军直抵建业,吴主孙皓出降,东吴灭亡。
消息传来时,杜预正在安抚新归降的百姓。他站在曾经遥望对岸的江边,看着滔滔江水,默默无语。
“将军,我们成功了!”周旨兴奋地跑来,“天下终于一统了!”
杜预转过身,眼中闪烁着泪光:“是啊,从黄巾之乱至今,整整九十六年的分裂,结束了。”
他望向北方,轻声道:“可以告慰武侯(诸葛亮)在天之灵了。”
战后,杜预并未居功自傲,而是立即投入安抚百姓、恢复生产的工作中。他兴修水利,开通漕运,鼓励农桑,使战后的荆州迅速恢复生机。
太康五年(公元284年),杜预病重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他让人取来自己未完成的《春秋左氏经传集解》手稿,对儿子杜锡说:“天下已定,我无憾矣。唯此书未成,望汝续之。”
杜锡泣不成声:“父亲毕生心血,儿定当完成。”
杜预微微一笑,目光仿佛穿越时空,回到那个立誓统一天下的江陵城头。
“昔年我注《左传》,见晋文公城濮之战后,终成霸业。今我亲历统一,方知和平之珍贵。愿后世子孙,不复见战火。”
言毕,这位被誉为“武库”的一代儒将,安然闭目。
江水东流,千古不息。杜预的传奇,连同他那“势如破竹”的誓言,永远铭刻在历史长卷中。而他留下的《春秋左氏经传集解》,至今仍是研究《左传》的重要典籍,见证着那个文武兼修的时代。
发布于:河南省炒股杠杆实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