职场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:一些专业能力出色的人,却始终无法突破到管理层级。
这种"职场天花板"尤其在HR领域显得格外明显。
近期,我接触了多位人力资源专业人士,他们都面临相似的困境:专业技能精湛,经验丰富,却年复一年地停留在专员或高级专员岗位,眼看着有时甚至资历较浅的同事获得晋升机会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
作为一位资深的人力资源管理顾问,我遇到过太多像这样的HR从业者。技能过硬,经验丰富,却年复一年地撞在同一面墙上。
我想起前天给一家科技公司做内训时,那位刚升任HRBP的林经理分享的话。
为什么技能精湛的HR也会遇到职业天花板?
"我以前以为做好招聘、培训、绩效就是一个好HR。"林经理说。
展开剩余81%她在深圳一家500人的互联网公司工作,去年她35岁,在HR专员岗位已经做了8年。
经历了三次晋升失败后,她开始认真思考:为什么公司宁愿高薪外聘HR经理,也不提拔内部资深员工?
真相让她惊讶:HR的天花板从来不是技能,而是思维定位。
林经理发现,那些成功晋升的HR都有一个共同点:他们不仅仅是"做HR",而是"用HR思维解决业务问题"。
她回忆起去年9月,公司市场部一个重要岗位连续跳槽了3个人。
当时,大家都在埋怨招聘质量不行。但林经理却主动找到市场部经理,一起分析了这个岗位的工作内容、汇报关系和晋升通道。
结果发现,这个岗位承担了两个团队的工作,却没有明确的发展路径。
她没有简单地"招更多人",而是帮助市场部重新设计了岗位结构和晋升通道。
三个月后,这个岗位不但稳定下来,还吸引了两个业内资深人才加入。
思维升级第一步:不只解决HR问题,而是解决业务问题。
管理岗位为什么青睐"不务正业"的HR?
在上海浦东,一家150人的咨询公司。
王总监今年刚刚升任人力资源总监,而在此之前,她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"不务正业"。
"我每个季度至少花20%的时间泡在业务部门。"她说。
她参加业务会议,不是为了汇报HR工作,而是了解业务痛点。她与客户沟通,不是为了招人,而是理解公司服务的价值。
去年3月,公司决定开拓教育行业市场。其他HR同事忙着招聘教育行业人才,她却先找教育行业客户聊了三次。
然后,她没有写常规的招聘需求,而是设计了一份"教育行业人才成长地图",分析了不同背景人才在公司的发展路径。
这份报告意外地成了销售团队争取客户的利器,也让CEO看到了她的战略思维。
真正的管理者,首先是业务的思考者,然后才是职能的执行者。
同样做招聘,有人只看到"招到人",有人却能看到"通过人才布局支持业务增长"。
这就是格局的差异。
如何在一年内从执行者转变为管理者?
"所有这些道理我都懂,但具体怎么做?"你可能会问我。
我分享了在深圳一家科技公司的李经理的经历。
李经理34岁,去年底还是HR专员,今年已经管理着6人团队。
她的转变始于一个简单的决定:每周拿出两小时,不做HR的事。
这两小时,她用来做三件事:
第一,列出公司三个最重要的业务目标。
第二,思考HR如何直接促进这些目标达成。
第三,找一位业务负责人吃饭,只聊业务,不谈HR需求。
突破职场天花板的关键,是先主动打破自己的舒适区。
三个月后,她发现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了。
当销售团队抱怨绩效考核太繁琐时,她没有简化表格,而是重新设计了一套与销售线索转化率直接挂钩的即时激励机制。
销售部门的效率提升了23%,CEO主动找她聊天,三个月后,她收到了晋升通知。
"最关键的转变是什么?"小慧追问。
"把自己定位为业务的一部分,而不是业务的服务者。"我说。
真正的突破,来自这三个认知升级
如果您想快速突破,我给您分享了三点建议:
第一,从今天开始,每周至少花10%的时间了解公司业务和战略。不是表面了解,而是深入思考"如果我是CEO,最关心什么"。
第二,主动承担一个跨部门项目,哪怕是小项目。通过项目展示你的协调能力和结果导向,这是管理者必备的素质。
第三,改变汇报方式。不要只报告"做了什么",而要强调"解决了什么问题"和"创造了什么价值"。
HR的职业天花板,往往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思维边界。
其实,每个处在职业瓶颈期的HR都会面临同样的选择:是继续在专业技能的舒适区里精益求精,还是勇敢地跳出职能思维,用更大的格局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?
当你感觉专业能力已经很强,却始终无法获得晋升机会时,不妨问问自己:我是否只关注于把HR工作做好,而忽视了业务全局?
突破的道路也许就在你思维的另一侧,等待你去发现。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职业困惑?当专业能力不再是障碍时,你是如何实现思维升级的?
发布于:广东省炒股杠杆实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